蛋糕网.com蛋糕店,为您提供蛋糕速递,蛋糕预订,蛋糕订购,网上送蛋糕,异地订蛋糕服务。在全国大部分县市均设有蛋糕配送店,蛋糕配送城区最快2小时送达,蛋糕订购电话:18939884868 。蛋糕店加盟城区中的含山县历史悠久,唐高祖武德六年(公元623年)分历阳县西部地区设置含山县。县名的由来有两说:
一说是以县境内的含山命名,含山,又名横山。《清一统治》说“在含山县西30里,崔嵬雄峻,群山列峙,势若吞含,因以命名”。 一说是县城周围环山,故名含山。 武德八年(625年)县废。武后长安四年(704年)复置,更名武寿县。唐中宗神龙元年(705年),复原名含山县。明初裁革历阳、乌江、含山三县,存和州,含南一部分属无为州。洪武十三年(1380年)十一月复置含山县,属和州,至清季不变。 1958年12月和县、含山县合并为和含县。1959年6月和含分开,复设和、含二县。 土特名产 农副产品 一、玫瑰花 玫瑰花,俗称大红花,为蔷薇科蔷薇属落叶丛生灌木。朵大、瓣厚、色紫、香气浓郁、鲜艳者为佳。采摘后加工成干花,是食品、香料工业原料,可提炼玫瑰花油,制成玫瑰油香精、玫瑰膏、玫瑰露和营养丰富的罐头食品。花蕾和根可入药,有理气、活血、收敛功效。玫瑰花油,在国际、国内市场上相当4~6倍黄金价格。 县内种植玫瑰花,一百多年前就形成商品生产规模,远销省内外。1988年种植300余亩,集中分布在姚庙乡,巨兴、昭关、仙踪、骆集等乡(镇)零星种植。年产鲜花2.5万公斤,年收购2万多公斤。 二、红瓜子 红瓜子,即红打瓜子,是县内重要出口产品。含山红瓜子颜色深红,大小均匀,壳薄肉厚,独具香味,深受港、澳同胞和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喜爱。产区主要分布在巨兴、清溪、半湖三乡(镇)。1985年以来,年种植4000亩左右。年产红瓜子200~250吨,年收购200余吨。 三、荸荠 县内栽植历史悠久。著名品种有“苏荠”、“界荠”。尤其是苏荠,皮色深红,肉色白净,皮薄、味甜、质细,渣少,被列为荸荠最佳品种。 荸荠营养丰富,含蛋白质1.5%,糖类21%,脂肪0.1%。药用有破积攻坚、止血、治痢、解毒、发痘、醒酒等功效,并能制淀粉,粉丝、饴糖,酿酒。耐贮藏、运输、在蔬菜和水果市场上起调节作用,是人们喜爱的冬令蔬菜和果品。荸荠全县分布。主产地含南张疃乡,1988年种植面积约700亩,年产量300多吨,主要销往蚌埠市加工罐头出口。 四、黄花菜 学名萱草,古称忘忧。属百合科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其花含有丰富硫氨素、尼克酸、核黄素、胡萝卜素、抗坏血酸、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,不仅是干菜珍品,还有安神、消炎、解热、活血、利尿、通乳、健胃等功效。主产地陶厂镇西塔行政村。关镇、清溪、张公、仙踪等乡(镇)也有种植。1982年以来,全县种植300亩左右,年产1万多公斤。 五、昭关银须茶 银须茶1984年创制。外形白毫披身,似针如须。香气清高持久,味甘醇,汤色清澈、明亮,叶片嫩绿匀齐。清明前后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制成。长短、大小、粗细、色泽一致。1984、1986、1987年,在巢湖地区名优茶评审会上,三次获特等奖。1986年,中国茶科所为银须茶作出书面鉴定。著名茶叶专家、安徽农学院茶叶系陈椽教授,1987年亲临指导采制技术,认为银须茶外形别具特色,品质优良,符合名茶标准。同年,昭关银须茶采制技术,在《中国茶叶》第二期发表。产品投放市场后,深受消费者赞赏。产地,主要是长山、刘武、方赵等茶场。1988年,产干茶40公斤。 六、昭关松针茶 松针茶,因外形紧结、圆直、挺削、似松针而得名。香气清爽持久,汤色清澈,叶底嫩绿明亮。谷雨前后,采摘初展之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制成。芽叶长3~3.5厘米,大小匀齐一致。1985年,巢湖地区名优茶评审,昭关松针茶获特等奖。1987年,《中国茶叶》第二期,发表昭关松针茶采制技术。产地,主要是长山、刘武、官塘等茶场。1988年,产干茶4000公斤。 七、福山树苗 福山乡培育树苗,历史较久。清光绪年间(1875~1908)这个乡大司村农民就培育马尾松树苗,除自栽外,并向外地销售。建国后,福山乡群众性育苗兴起。1963年春芜湖行署林业局在大司村召开全区育苗现场会。会后,这个村司家朋被派往无为县做育苗技术辅导员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全乡每年育苗近千亩。由单一培育松苗发展到培育杉木、外松、池杉、水杉等用材林、经果林和花卉等多品种。1983年,福山乡成立种苗公司,专门经销苗木和种子。全乡所产苗木,除供应县内造林外,还销往省内40多个县市和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等省。 八、桔梗 桔梗又名大药、山铃铛花、四叶菜,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属名贵中药材。根部入药。根肉质,圆锥形,色洁白,质坚韧。味微甜,细嚼微苦,具有消炎、宽中下气、宣肺、散寒、祛痰等功效,广泛用于中成药和中药、西药配方。县内大部分山区都有分布。 1965年收购8.35万公斤,在全省占第二位。1970年至1985年,总收购量15.06万公斤。由于多年大量采挖,桔梗资源逐年减少。1986年家种桔梗培植成功。 九、明党参 明党参。俗称山谷萝卜,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是县内名贵中药材之一。根部入药。根粗壮,呈柱形或粗短纺锤形。味甘微苦凉,养血生津、润肺、化痰、止咳、平肝、和胃、解毒,主治痰火咳嗽、喘逆、头晕、呕吐、目赤、白带、疗毒疮疡等。主要分布在昭关、褒山等低山丘陵地带,70至80年代初,年收购量较大,最多年收购4万公斤。畅销沿海省、市及东南亚地区。由于长期大量收购,资源衰退,80年代中期产量下降。 十、徐长卿 徐长卿,又名牙蛀消、逍遥竹,为罗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药用根、茎或带根全草。分布在太湖山、羊山、苍山等低山丘陵地带。主要用于镇痛、止咳、利水消肿、活血解毒,对胆结石、肾结石疗效甚佳。历史上为冷备药品。随着现代科学进步,徐长卿药用价值提高,市场紧缺,供不应求。1979年,县内开始大量收购。至1986年,共收购13823公斤。其中1981年收购4582公斤。 十一、绞股蓝 绞股蓝,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攀枝草本植物。异名小苦药、公罗锅底、遍地生根。主要分布在太湖山、苍山一带。1985年8月,县中药材资源调查与区划外业普查队首次发现,经专家鉴定,确认为疏花绞股蓝。后又发现绞股蓝和喙果绞股蓝两个品种。 绞股蓝是珍稀中药材,药用根茎和全草。80年代以来,经国内外医药专家研究,发现绞股蓝含有几十种皂甙,具有降血清中性脂肪、总胆固醇水平和防治传染性肝炎、肾盂炎功能。治疗骨癌、胃癌、肝癌、直肠癌、肺癌等20多种癌症有显著效果。其消炎解毒、止咳祛痰作用亦较强,可治疗慢性气管炎。 十二、鹿茸 鹿茸有梅花鹿茸和马茸。梅花鹿鹿茸,又叫黄毛茸,花茸。多数有1—2个分枝。马鹿鹿茸,又名青毛茸,比梅花鹿茸粗大,分枝较多。产地,县南太湖山养鹿场。年产茸4000余两。主要销往山西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 鹿茸是贵重中药材,性味甘、咸、温、无毒。主要营养成份有鹿茸精、钙、磷、镁以及卵激素“雌酮”等有机物。功能:壮元阳、补气血、益精髓、强筋骨。以鹿茸为成分中成药品种较多。 十三、螃蟹 早在清代,县内三汊河螃蟹即以个大体健,肉肥黄满,风味独特,著称省内外。据经验者谈:将三汊河螃蟹仰置于玻璃板上,它能自动翻身,他地之蟹则不能。螃蟹个体重一般150克左右,肉质细嫩,卵厚膏稠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。据测定,每100克鲜蟹肉,含蛋白质14克,为猪、鱼肉5倍多,脂肪、碳水化合物含量为青虾4倍、70倍,维生素A和核黄素含量都较高,还含有钙、磷、钾、钠、铁等多种微量元素,有促进人体生长、增强抗病能力等药用价值。80年代,年产成蟹50余吨,行销国内外。 十四、雏禽 含山是沿江县市雏禽集中产地之一。每年孵化鸡、鸭、鹅数百万只,销往华东、中南、东北十几个省、市。 县内雏禽,主要由孵坊(又叫炕坊)孵化,历史悠久。远途销售,算好途中日程以即将出孵蛋(俗称瓢蛋)外运,到达目的地出禽。雏鸭价格,雌贵于雄。孵坊师傅以手捏雏鸭肛门部位,雌雄自分,百不失一。1983年,全县孵坊37家,孵化雏鸡59.5万只,雏鸭568.2万只,雏鹅117.5万只。1988年,孵坊发展到63家,孵化雏鸡、鸭、鹅942万多只。 十六、蜂蜜 县内蜜源植物较多,有油菜、紫云英、蚕豆、芝麻、玉米、黄豆、棉花、茶、洋槐等。据调查,1984年主要蜜源植物18.03万亩,其中油菜8.31万亩,紫云英6.26万亩,棉花3.46万亩。 蜂蜜,主要依靠外来放蜂户。县内70年代开始养蜂。1988年养蜂833箱。每年春季油菜花、紫云英、洋槐花开放时,浙江、江西等地养蜂户来含山放蜂,所产蜂蜜(包括蜂王浆)就地出售。年收购蜂蜜12~15万公斤,1985年,收购20.5万公斤。以紫云英、洋槐花蜜为上乘。 手工艺品 一、铜闸焰火 焰火,俗称“放花”,一度享有盛名。清咸丰年间(1851—1861),铜闸镇陈姓花爆店开始研制焰火。用硝、锑、镁等矿物质为原料,燃烧时,发出红、黄、蓝、紫等各种色彩,亮度很高;再以纸、线、铁丝等,将需做的花色品种,分扎成多层次、数架档,根据需要燃烧时间的先后和高低,配上不同火药、引信,固定在一只盆架里便成。放焰火时,只要将第一个引信点燃,焰火便在火药推动下,腾空而起。随着各层引信逐个点燃,焰火各种形态便五彩缤纷展现在观众眼前。如“天女散花”、“三羊触角”、“花猫扑彩蝶”、“炮打西洋城”、“满天星”等。还能制作显现标语口号,使焰火持续闪亮两至三分钟,如“年年有余”、“五谷丰登”、“毛主席万岁”、“共产党万岁”等。极受人们称赞。 50至60年代,铜闸陈尚炎、申广亮、过大顺等,每年都制作一批焰火,销往合肥、安庆、北京等城市。1952年,过大顺被邀到北京放焰火,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。由于制作焰火危险性大,年青人不愿学习,60年代后,很少有人制作。 二、刻欢门 欢门,又称五福、挂钱。县内习俗,春节家家户户门楣贴欢门,以示庆贺。相传明、清年间,县境西南今林头镇东戴、胡楼一带,就有传统刻纸工艺品——欢门。刻者运用刻刀,在红纸上刻成各种吉祥图案和吉利词语,给春节造成欢乐气氛。图案有“龙凤呈祥”、“双龙争珠”、“丹凤朝阳”等。词语有“福禄寿财喜”、“招财进宝”、“四季平安”等。内容不断更新。相沿至今,久而不衰。褒山乡严庄、鲍庄两村刻欢门历史也较长。每到冬闲,家家刻纸,成为副业一大收入。 三、吹糖菩萨 吹糖,又名捏巧,古称“气汉”。制法:在糖稀中掺和色料,吹制成各种精致物品,售给儿童。糖吹物品小巧玲珑,色泽鲜艳,晶莹透亮,形象逼真,既能吃,又能玩,深受儿童喜爱。 吹糖始于清末今张疃乡郑墩村民郑盛祥,后传开,开始吹制,仅大刀、口哨、葫芦等十几个品种,后不断更新,现可吹制飞机、枪炮、汽车、宝塔及鸟、兽、花卉等近百个品种。改革开放以来,每年冬春农闲季节,仅郑墩村就有60多副糖担外出。少数在县内,多数到合肥、铜陵等城市走街串巷经营。 四、素绒画 素绒画,是吸收国画技艺,以禽鸟羽作原料,以针作笔,涂绒代墨,加工精制而成。所制动物,形态逼真,色彩艳丽,栩栩如生,给人以立体感。 张疃乡龙台行政村戈彰和始制素绒画,现已成立工艺厂,所制品种较多。如小双狗、熊猫、上山虎、下山虎、立体山水画等。其中“猫”种类较多,形态各异。如金银猫、坐猫、喂奶猫等。1984年素绒画参加广州交易会,1985年秋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,荣获部优。“双猫献花”、“双猫戏鱼”、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等作品,1988年8月20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“亚洲产品展览会”上参展,并作为民间土特艺术品赠送台湾、香港及美国、日本友人,获高度评价, 五、扎彩 县内民间扎彩,历史悠久,有扎灯、扎灵两大类。其中,扎灯较普遍。运漕、铜闸、林头、清溪、巨兴等乡镇,都有扎彩办灯会习俗,庆丰收,欢度节日。 彩灯种类很多,如马灯、兔灯、蚌精、虾精、蟹精灯等。其中龙灯有老车龙、苍龙、滚龙、长龙。还有神仙灯,如和合二仙、福禄寿三星、八洞神仙等。再便是杂灯,如船、车轿、花挑、花篮及各种花草灯。彩灯无固定式样,全靠扎工构思设计。巨兴乡太平行政村老艺人丁善智,自幼学习扎彩工艺,他扎的走马灯、纱灯、花灯尤为精美,深受群众喜爱。 六、剪纸 县内铜闸,褒山一带,民间剪纸工艺较普遍。用一张薄纸,一把剪刀,巧妙剪出各种花卉、鸟兽、鱼虾,以及戏装人物、胖娃娃等平面装饰艺术品,美化生活,深为劳动人民喜爱。平时常看到家庭摆设、馈赠礼品和喜庆节日门窗上配有剪贴,可谓“妙剪生花”。近年来,年青人追求“西洋化”,传统剪纸工艺很少有人研习。 七、苍山磨刀石 苍山磨刀石是县特产,明洪武四年(1371),即有蔡氏在苍山开凿糙石,制作磨具。其技艺不外传。直至建国后1966年苍山磨刀石厂成立,始收外姓徒工。年销量30多万件,500多吨。磨刀石有粗石、细石之分。粗石色黄硬度高,脆性强,适用于造纸、印刷等企业磨砺切纸刀具;细石色青,有光泽,硬度稍低,韧性强,适用于剪刀厂、屠宰场、食品厂等刀具磨砺。轻重工业一些机器部件,也用细石水磨。刀具经磨砺或水磨后,刀刃锃亮、细平、不易生锈。其优点远胜于人工磨料砂轮。规格有小条、长条、双料、青方糙等十多个品种。大块磨石重25—50公斤,适于水磨机器部件和大型刀具,小块磨石重1.5至3.5公斤,适于各种家用刀具。产品远销上海、江西、浙江、河北等省市。 名菜 名点 名酒 一、名菜 八宝鸭 八宝鸭,是家庭、筵席上乘菜肴。制法:肥鸭一只,宰后去毛洗净,于尾部开一裂口把内杂及软骨拿掉,以香糯米、白果或莲子、板栗及葱花等佐料,填进鸭肚,放入锅内,用少量水,文火炖烂,即可食用。色香味俱佳,肥润而不腻口。 清炖甲鱼 甲鱼,俗称沙鳖、鳖。制法:甲鱼一只,重O.5公斤以上,加葱、姜等佐料,入水清炖。其味鲜美,营养价值高。据现代医药科学研究,有抑制癌细胞作用,为上等名菜。 烤方肉 烤方肉,亦称烤方,是县城办盛大筵席必备佳肴,有70多年历史。原料:猪肉一方块(选用皮薄猪肉)约2.5~3公斤,麻油、白糖各40克,甜酱60克。方法:用淘米水洗净肉皮,边洗边刮。烤时用铁叉叉着,先烤至五六成熟,再涂麻油于肉皮,边涂边烤,烤熟后,用刀将肉切成薄薄方片,蘸甜酱或白糖吃,味香甜鲜美。 烤鸭 烤鸭名气有100多年历史。原料:活鸭一只,重2公斤以上,麻油、白糖各100克,甜酱150克。制法:鸭宰后洗净去肚杂,用铁叉将整鸭叉在木炭火上烤熟,边烤边涂麻油于鸭皮上。食用时将鸭切成小方薄片,蘸甜酱吃(甜酱用白糖制成),味鲜美可口。此艺今只有少数人能做。 蒸鲫鱼 蒸鲫鱼,是建国前县内常用高档菜肴,风味独特。用料:鲜鲫鱼一条,重O.4公斤左右,花油网一块。配料有冬菇、肉丝,调料有葱、姜、糖、酱油等。制法:将鲫鱼切开,去掉鱼刺,洗净、然后将配料及调料放入鱼肚内,用花油网包好蒸熟,再炮油。味香嫩鲜美。 醋仔公鸡 醋仔公鸡是清溪、林头名菜。主料;仔公鸡一只,重O.8公斤左右。佐料:豆粉、酱油、白糖、米醋。制法:鸡宰后去毛洗净,取出内脏,将鸡切成鸡丁,用豆粉、酱油拌和,放入滚沸菜油锅内煎炸,熟后上盘,浇上白糖、米醋食用。味香甜鲜美。 二、名点 清溪观音糖 清溪观音糖,洁白如玉,味甘如饴,香酥可口,名驰省内外。相传唐代清溪即有人研制此糖。其形如观音手指,故名观音糖,并取观音济世之意。 观音糖配料考究,制作精细。每制15公斤观音糖,用纯白糖12.75公斤,掺糯米制成的饴糖2.25公斤,泉水9公斤,同时放入锅内煎熬。关键技术是掌握火候。火候到,即取样“水淬”(也有用口尝),约一分钟时间取出,用手指碾碎,如发出细微“嚓喳”声,抽出观音糖就洁白、细嫩、有光泽,中有藕孔,进口酥脆,香甜鲜美,嚼之无渣。县内其他地方用同样原料、方法加工,和清溪观音糖相比,有两个缺陷无法改进,即无藕孔,有渣滓。据有数十年制糖经验老师傅谈,主要是清溪泉水,因而独具特色。 水晶烧卖 水晶烧卖,又称糖心烧卖,是环蜂镇有名的早点,有约200年历史。主要原料:上等白糖、面粉、生猪油。配料:豆粉、青梅、桂花、桃仁、青红丝等。制法:将面粉用水拌好,揉成面团,擀成一张张薄皮;用其余原料、配料做成馅,放入皮中包好,上蒸笼蒸熟。其味香甜,肥而不腻,鲜美可口。享誉周围数县。 酱饺子 酱饺子,又名糯米团子,是县城饮食业有名早点。制法:糯米粉七成、籼米粉三成调匀后,以手推成空心团;将生猪油(或肥猪肉)、青梅、桂花、桃仁、青红丝等原料做成馅,装入团内捏合,放蒸笼蒸熟。外面滚上糯米,叫糯米团;不滚糯米,称光蛋团。香甜可口,别有风味。 干丝 县城干丝,制作精细。质量好的干子,一块能剖出13~16层,一般剖10层。切后,细如线,韧而不断。干子制作也很讲究,黄豆要细磨、细淋浆,不挑皮子。加工这种干丝,技艺要相当熟练,一般徒工不行。干丝切好、烫好后,加少许大蒜、菠菜(或芹菜)、红辣椒片(或嫩姜丝)、虾米、白糖等配料,浇上麻油、酱油即可。食之柔软爽口,既是有名早茶点,又是佐酒佳品,风味别致,名闻遐迩。 三、名酒 运沉香 运沉香酒,是传统保健营养酒,县运漕酒厂生产。建国前,运漕镇即产此酒,较有名气。50年代,运漕酒厂收集整理传统配方和山西竹叶青酒配方,改造运沉香酒,以陈年白酒作酒基,用冰糖和党参、当归等十几种中药配制而成。酒质晶莹,酒体绵甜,风味独具,深受消费者欢迎。 80年代,根据国家酒类产品发展方向,厂内技术人员丁兆民、黄安东、王水发等研究开发第三代运沉香酒,以黄酒为酒基,佐以佛手、肉桂、白菊花等名贵中药浸出汁,用特殊工艺精制。酒度由60度改为30度、18度,糖度60度。色泽金黄悦目,清亮透明,具有芳香醇正,入口绵甜,酒体协调,营养丰富特点,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饮料酒,常饮有滋补健身功能。产品1988年11月经省保健食品协会鉴定通过。12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。是年产量122吨,远销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省市。 运漕特曲 运漕特曲,开发于1985年,是运漕酒厂拳头效益产品。选上等高粱、玉米、大麦、小麦、豌豆等为主要原料,采用独特生产工艺酿造而成。酒色清亮透明,入口芳香浓郁,醇甜爽净,回味悠长。1986年10月,采用人工老窖泥优化培养,革新酿造工艺,产量、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。为适应各层次消费者需要,同时开发运漕特曲系列酒:50度运漕特曲,53度运漕特曲等。1986年,运漕特曲在巢湖地区评酒会上,以最高分评为“地方名酒”。1988年产销量1050吨。 含山风俗 一、岁时节日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“春节”。男女老幼穿着一新,家家户户燃放鞭炮(以初一晨“接年”,初三晚“送年”最盛),人们喜气洋洋,见面互致问候。初一晨家主率家人焚香敬神祭祖,晚辈叩拜长辈。春节间,亲戚邻里相互拜年。拜年者携带一定礼品,被拜者备瓜子、果品等物待客。饮食分早中晚三餐(亦有分早晚两餐的)。早餐喝茶,吃早点、面条或元宵之类。中晚餐菜肴丰盛。亦有春节三日全家吃素者。建国后,人民政府提倡过革命化春节,废除陋习,保留良俗,倡导新风。机关团体纷纷给烈军属拜年、慰问孤寡老人、举行春节团拜和春节联欢会等活动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,县人称“小年”。早餐吃元宵,以示团圆。是日晚,县境各地遍闹花灯,有龙灯、花挑和踩高跷等形式(此俗民国及建国初期盛行,近年无)。元宵节后,群众娱乐、走亲访友等活动渐少,民谚曰“吃了月半饭(指正月十五),大家把事干”。 夏至 是牧童的节日。旧时耕牛在该日可散放于野。县内除圩区外,其它地区有“炼谷墩”习俗(“谷墩”谐音“谷登”,寓“五谷丰登”之意)。夏至前,各村牧童在牧场垒一土墩,高丈许,中央栽一棵早已备好的枯树,树四周堆以柴草,夏至清晨放火燃烧,火焰越高越吉利。 夏至日,家长要给牧童买新草帽、桃子、鞭炮等礼物。早餐后,养牛户备上酒菜到“谷墩”前焚香拜“牛王”,然后与牧童在此共用野餐。 建国后,随着农村小学教育的普及,学年儿童皆入学。“炼谷墩”习俗渐废。县人尚流行吃炒蚕豆的习俗,民谚:“夏至吃粒豆,一夏都不瘦”。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,为端午节。早餐喝茶,吃绿豆糕和粽子。粽子是以糯米、或糯米分别与红枣、绿豆、火腿肉等原料搭配,以鲜芦叶裹成,清香可口,为端午必用食品。中午设丰宴,饮雄黄酒,晚餐如平常。 旧时,县人以为该日邪毒之气最盛,习俗大多与驱邪相关。是日,吃大蒜、咸鸭蛋,以雄黄洒洒于住所内,涂于小孩耳鼻额头等部位,于正午将菖蒲、艾割下悬于门旁;挂钟馗画像于堂上;给孩子挂“端午锦”(此锦内装大蒜、樟脑、雄黄、陈香粉等物,以花布缝就,香气四溢),穿虎头鞋,挂长命锁,围绣有五毒(蛇、蜘蛛、蜈蚣、蝎子、老虎)的兜肚子。建国后,上述习俗已较少见 端午节后,县境内裕溪河、清溪河、得胜河及滁河等河沿岸的乡民们有赛龙舟的习俗,乡人称为“划龙船”,竞赛时,河内龙舟竞渡,岸边人潮涌动,气氛热烈。此活动一般至农历六月初六日终止。 含北习俗,端午日每人要吃几个杏子和桑椹,民谚曰:“吃了端午杏,一年不害病,吃了端午桑,一年不害疮。” 县人有此节给长辈拜节的习俗。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,居秋季之中,为中秋节,俗称八月节。早餐食糯米糍粑,中晚餐以鸭子为主菜。晚上露天设席,置新秋果实(如菱角、柿子、石榴等)和月饼,放鞭炮以贡月,嗣后,阖家共尝之。贡月一俗,旧时很讲究,近年较少见。该节前夕,县人皆携月饼等礼物给长辈拜节。 除夕 农历年最后一日,俗称“大年三十”。是日,家家将家务事处理完毕,外出人口都要尽力在此日赶回家。门上贴春联,放鞭炮,全家欢聚一堂,吃年饭。旧时,晚上全家人坐守长夜,为“守岁”。近年电视普及,全家团聚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。 上述数节是县民间主要传统节日,此外,较有影响的节日有: 立春旧时于是日焚香、张灯、放鞭炮。至亲好友互请春酒。素有“新春大似年”之说,建国后淡薄。 上七 农历正月初七日,俗称“上七”。是日,家家焚香祷告神灵祖先,祈求一年平安。早餐吃鸡蛋、糖、糕之类扁食,中晚餐时,先鸣放鞭炮,后全家聚餐。此节五十年代渐废。 二月二 群众称为“土地日”和“龙抬头”。白天乡民祭本方土地,晚间玩“龙灯”。建国后废弃。 清明 县人于此节前数日即陆续去祖坟祭祖,清明节为高潮,节后停止。建国后,机关、厂矿和学校等团体组织干部、工人、学生前往烈士墓献花圈、扫墓,纪念先烈。 旧时,县人于是日折柳枝挂在家门旁,以避邪气。今废。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,俗称“鬼日”。是日晚,户户在家前屋后焚纸祭祖。建国后此俗渐废。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,县人崇尚登高,地方文人相聚持鳌宴饮、吟诗作对。 冬至 县人于该日起去祖坟祭祖,持续至除夕。民谚;“冬至上坟上到年,清明上坟上在前。”为祖坟培土也在该日进行。 法定节日 民国时期的法定节日元旦:1月1日;植树节:3月12日;教师节:6月3日;国庆节:10月10日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节日元旦:1月1日;国际妇女节:3月8日;植树节:3月12日;国际劳动节:5月1日;青年节:5月4日;护士节:5月12日;国际儿童节:6月1日;中国共产党诞辰:7月1日;建军节:8月1日;教师节:9月10日(1984年始);国庆节:10月1日。 上述节日,政府或规定一定假期,或组织相应的庆祝活动,气氛热烈。 地区性节日 张什一村老人节张什一系福山乡乡政府所在地。1984年,群众议订,自该年起,每年冬至日为该村老人节。是日由村长召集全村60岁以上老人欢聚一堂,并设宴庆贺。 二、婚丧喜庆 婚嫁 建国前,县内婚姻多以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包办,讲究门当户对。其程序分为订婚、朝节、送日子、迎娶、拜堂、闹房等步骤”。 订婚 一方家长(多为男方)相中另一方后,即请媒人说合。若对方家长也满意,即请阴阳先生配合双方子女的庚八(所谓庚八,指生辰之年、月、日、时之干支),如相合,即选择吉日,填好男青年庚帖,备置聘礼,由媒人送至女方,并带回女方庚帖,男方即宴请亲友、邻居,宣布订婚。 朝节 订婚后,每年端午、中秋,男方至女方拜节。结婚当年的中秋节礼节尤为隆重,女方亲戚皆是送礼对象,礼品一般为月饼、鸭子、烟、酒等,俗称“拖酥”。 送日子 “拖酥”后,男方即请阴阳先生选择婚期,说明注意事项,并告之女方,谓之“送日子”。同时以“正礼”送女方家长,“代礼”送女方父母同辈亲戚(受者至婚期还礼祝贺)。女方在接到“日子”礼品后。便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男方彩礼的多寡准备嫁妆。俗话说:“大户人家贴钱嫁丫,中户人家仅钱嫁丫,贫户人家落钱嫁丫。” 迎娶 婚期前一个月,女子渐减饮食,婚期前三日尤甚,谓之“扣茶饭”。迎娶时,男方一面在家宴客、谢媒,一面组织队伍迎娶新娘。迎新队伍由花轿前行,吹鼓手随后,一路上鼓乐不断,鞭炮声声,喜气洋洋。含中、含北习俗,男方起轿时,轿内放公鸡一只、脚炉一个,回轿时,女方配母鸡一只、土基一块,寓成双成对,新娘不忘娘家故土之意。 轿至女方门前,女方大门紧闭,男方在门外鸣炮相催,并不断向门内递一定数量的钱币—该币以红纸包裹,谓之“催门包”。女方在门内鸣炮相答。新娘上轿前,先全部换穿男方带去的“寿衣”(寿衣系给老年人准备的死后穿的衣服,意寓长命百岁)。接过父母递来的饭菜,不食,由兄弟接下,意谓丢下娘家的衣饭碗。随后新娘站在盛满稻谷的斛上,兄弟背之上轿,并陪同其至男方家,谓之“送亲”。新娘自上轿始即哭哭啼啼直至婆家,谓之“哭嫁”。轿至男方门前,由全人(原配夫妇双全,有儿有女之人)在轿下置两个口袋“送亲人”将新娘背下轿,新娘踩在袋上,随口袋交替步行至堂前,称为“传代”(“传袋”之谐音)。 拜堂 新娘至堂屋即与新郎举行婚礼。一拜天地,再拜男方祖先父母,三夫妻对拜。拜毕入洞房。入洞房后,二新人先喝传杯茶,后由童男童女相陪,吃团圆饭。 闹房 晚间,村邻亲友皆来“闹新房”。习俗“三天不分大小”,即无论老少皆可闹房,闹房时,一说吉利话,一答好,气氛热烈。 1951年,国家颁布“婚姻法”,提倡婚姻自由,婚事新办。农村逐渐废除包办婚姻,废除配庚八、坐轿、拜堂等旧俗,其余仍袭旧俗。城镇青年结婚,一般经双方自由恋爱、登记结婚,再宴请男女双方亲友庆贺,散发喜糖。或旅行结婚,或举办,集体婚礼(1988年,东山、九连分别有3对、5对青年举办集体婚礼),婚事简办成为新的社会风尚。70年代后期以后,城乡少数人家婚礼呈现铺张趋势,男方要备置彩礼、房子、家具、家用电器、自行车等物,以轿车迎娶;女方也要置办丰盛的嫁妆。 丧葬 人死后即办丧事。其程序是:擦洗死者身体,换穿寿衣(俗称“老衣”),寿衣古制为五领三腰,即五件上衣,三件裤子。家贫者,以假领假腰配足其数以代之。换穿鞋子(俗称老鞋),为红布软底鞋。胸口盖压犁镜。脸上蒙一张草纸,称为“蒙面纸”。口中放一枚铜钱,称“含口钱”。尸体停放一段时间后方可入棺,是为“冷尸”。入棺时,先于棺底均匀放置拳头大小的石灰包,其数目以死者的年龄为准。尸体置其上,随后将棺材置于两条板凳上,并按一定规矩停放于堂屋。其下方点燃香油灯长明,称“七灯”。灯前方供亡人牌,插以白纸条,称“招魂幡”。牌前点香烛,香烛前置一碗饭,饭上竖立一熟鸡蛋,直插一双筷子,称为“倒头饭”。孝子(死者的儿子)要日夜守灵致哀,亲友亦轮流“坐夜”陪伴。在此期间,亲友前来吊唁时,孝子应在门口跪接,出葬前,要让亲友与死者见最后一面,接着将棺盖封牢,出葬日选择农历单日。出葬时,孝子登门跪请八大汉,以“龙杠”、“龙绳”和“出丧杠”等丧具抬棺上山,亲友带孝哭送。棺至坟地,旧俗以稻草掩盖之,三年后择地入土。50年代后,便直接下葬。出葬第三日,女眷至墓地祭祀,称为“复山”。七日,以芦苇等物扎一小梯靠于院墙引亡灵回家探视。若死者为年长者(六十岁以上),下葬后,其家庭要大摆酒席宴请前来吊唁的亲友,称为“办白喜事”。 1977年5月,县在环峰镇建火葬场一座。同年,县倡导“废除土葬,实行火葬”的新风尚。从建场至1988年底,全县火化尸体中,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者火化占多数。其具体程序是:单位张贴讣告,述其历史,评其功过,尸陈火葬场。择日组织有关人员向遗体告别。遗体火化。骨灰以盒留存。开追悼会。抚恤死者家属。 回族实行土葬,请专门清洗人在家将死者洗净,以白布包裹置于经盒(类似棺材),请阿訇诵经,后由回族亲属抬上山,再用白布带将尸体缓慢放入土坑。亲属站下方,阿訇站上方诵下土经,仪式毕即堆土。经盒带回备用。 生育 妇女怀孕期间,娘家要准备婴儿穿的衣被、尿片等用品,婆家则于临产时炒“阴米子”,即蒸熟晒干的糯米饭,再以铁锅烘炒,俗称“催生米”,以便生育后用开水泡食。 生育后,产妇一般休养一个月,俗称“坐月子”。其间,家人准备老母鸡、猪肉等营养食品以使产妇身体得以恢复。贫穷人家,产妇未至满月即参加轻微劳动,甚至产后几天即下地干活。 产妇的家人则携红蛋等物至娘家亲戚报喜。婴儿出生三日,要为其洗澡,称“洗三朝”。洗毕,以伞遮婴儿至门外拜天地(打伞是为了避免婴儿的血腥气冒犯神灵,一说伞可使婴儿免遭妖魔侵害),祈求神灵保佑“长命富贵”。 出生九日,要“做九朝”。产妇娘家亲戚同来祝贺,称为“送粥米”。贺礼一般为赠给产妇以营养品,赠给孩子以衣帽、装饰品或钱币(称“百岁钱”)等物,婆家设宴盛情款待,并回赠红蛋等礼品。运漕、铜闸一带,“送粥米”不集中在九朝这一天,婆家不集中设宴。 七八十年代,城镇居民生育子女时,亲友同事一般赠给孩子“百岁钱”。其家长集中设宴酬客。 至小孩盈周年,由外婆馈赠礼品:项圈、手镯、脚镯、长命锁、饰有银质十八罗汉狗头帽、绣上八卦图案的兜肚、虎头鞋等。同时,外婆还要给孩子“抓周”—用筛镜(筛子放在稻箩上,箩内放面镜子)摆上各具象征意义的物品,如文房四宝、刀剑模型、算盘、胭脂花粉等物,让孩子随意抓取,以被抓之物作为预示孩子成年以后的发展趋向,“抓周”大多在较富有家庭流行,贫穷户则较淡薄。 寿庆 每年家人生辰,一般吃鸡蛋面条,预祝长寿。逢整数生辰,如十岁、二十岁、三十岁等,则又较一般生日隆重。 做寿年龄从六十岁开始,以后每隔十年一次,循“做九不做十”之俗,例如,六十寿辰即提前到五十九岁生日来庆贺。寿庆之日,亲友携礼祝寿,寿礼有衣料、鞋帽、钱币、寿匾、寿联、寿茶(面条、蛋、肉等食品)等,主人设盛宴庆寿。少数人家用米粉和白糖做成香甜可口的寿桃粑粑,散给亲友和邻里。 做寿之俗,含中、含北盛行,含南则较为少见。 建国前,少数官僚豪绅给死者做冥寿,借以榨取钱财,建国后绝迹。 三、迷信陋习禁忌 迷信 抬菩萨 旱久无雨,民间即抬龙王或其他菩萨至野外广场上,含南习俗将菩萨置于干涸的水塘底,敬香、朝拜祈雨,直至下雨时,才将菩萨请回庙内。 若久病不愈,则认为恶鬼缠身,家人遂请菩萨到家里去捉鬼,或将菩萨请到药铺,按其旨意取药以治病。 每年正月初,含山流传抬菩萨打桩的风俗。其步骤是:第一天晚上将菩萨抬至某家(称座家),村中各家家主皆去祈请菩萨保佑风调雨顺、家人平安。次日,村人即抬着菩萨巡视各村,每至一村必鸣鞭炮相迎。最后以抬菩萨者力疲时落脚位置来判断该年的吉凶。 算命 此术是运用排生辰八字、相面、测字等方法来预测人的命运。算命者大多是盲人,在民间游历,收取一定费用。 叫生魂 孩子、成人久病不愈,或受惊吓发烧,则认为魂魄失散在外。母亲或其他家人于夜深人静时,于户外边撒五谷边喊病者的乳名,另一家人随之答曰“来了”。直喊至病者床前。如此连续数晚。 冲喜 老年人病重,家人为其赶制老衣(死后穿的衣服),准备棺材;或未婚青年久病不愈,家人为之娶亲,但婚后暂不同居。统称“冲喜”。 唱平安戏打醮 乡村若遇瘟疫、火灾或其他灾害,村民则认为不平安,遂集资请戏班子来唱京戏。60年代后,乡村一般以放电影取代之,称唱平安戏。或集资请“山人”(即道士)念诵经文,称为打醮。 上述活动皆耗资巨大,常由相邻数村联合举行。 农历七月十五祭祀 是日,民间称为“鬼节”。人们于当晚到三岔路口,按先祖人数划圈焚烧纸钱,并增划一圈以祭孤鬼。 择坟地 人死后,乡人即请“风水先生”寻找合适的墓地(旧称“风水宝地”)以葬之。民间认为:祖先墓地的好坏影响着家族未来的兴旺与否,故很慎重。 巫术治病 巫婆以坐坛(谓某大仙附体)、细察病者衣服、朝亡(谓某死者阴魂附身)等方法,并以香灰、“仙水”、“仙丹”等让病者服用,以便敬神、驱鬼,达到治病目的。 上述习俗主要在建国前流行于民间,建国后,抬菩萨、冲喜、择坟地等消失,余俗亦罕见。 陋习 赌博 其主要方式为押宝、推牌九、打麻将等。民国期间,赌博风行,运漕等镇公开设赌台,以“打头子”(从赢家抽利钱)取利。很多赌徒因赌博而倾家荡产,妻离子散。建国初,人民政府明令禁赌,赌风收敛。70年代后,有回升趋势。政府屡禁未绝。 吸鸦片 鸦片制作程序繁多,价格昂贵,久吸成瘾,严重危害人体健康。清末民国时期,县各镇皆设鸦片烟馆,运漕数十家,清溪镇9家,巨兴6家。出入烟馆的大多是乡绅子弟和游手好闲之徒。他们沾染此习,无法戒之,不少人因此耗尽家资,沦落街头。建国后,此习得以根除。 狎娼 民国时期,环峰、运漕、仙踪等镇公开设置妓院。民国25年(1936)当地政府明令禁娼,娼妓由明转暗。建国后始根绝。 溺婴 清末民国时期,贫困人家无力抚养更多的子女,又节育乏术,或因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,多将刚出生的女婴溺死。建国后,此俗始废。 裹脚 清末时,妇女崇尚裹脚。即在女孩幼时,家长便用布、线等将脚长期裹起来,成人后仍呈小孩脚形状。时称“三寸金莲”。民国初此俗渐废,现已绝迹。 禁忌 1.语言禁忌: 人死忌言“死”,称“老了人”、“过世”、“走了”。小孩夭折称“丢掉了”。 买中药忌言“抓药”,称“抓香茶”。中药渣忌倒入垃圾堆,而倒在路中间让人踩,好让行人将病“带走”。 春节三日忌说不吉之言(俗称破话)。 2.行为禁忌; 春节三日忌打骂小孩。正月初一忌搓元宵,谓搓元宵是“白手打白手一年无获”;忌动铁器,包括针线、菜刀、锹等农具;忌外倒垃圾,忌外出汲水。 拜年、拜节、探望病人、婚俗中送庚帖、朝节等都必须选择上午。忌下午或晚上进行。 逢年过节或遇红(婚)白(丧)喜事忌打破碗盏,若遇之则说“打发了”、“碎碎(岁岁)平安”等语解忌。 新婚后第一个月忌空床,若无人则置两条扁担于床以代人;妇女在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忌同丈夫在娘家同居;寡妇或改嫁的妇女忌出入红白喜事场所。 抬病者看病时须使病者脚向前;抬死者则使死者头向前。 出丧途经每个村庄时要鸣放鞭炮,否则被认为会影响村庄平安;客死外地者,忌将尸体抬回家;寿衣料忌用毛织品或皮毛制品,应用丝绸、棉纱织品。生育男孩或孩子暴病时,门头上悬挂镜子,外人见之即不步入门槛探望,只在门外问候。等产妇满月、孩子病愈后,取下镜子解忌。 产妇在产后一个月内忌入别家大门,商店门(俗称糟门)不忌。 婴儿首次去外婆家须用锅烟灰涂黑鼻尖,身插桃树枝,背上束红带,以便驱邪逐魔。 3.其他禁忌 喜鹊忌下午叫,俗称“早报喜,晚报丧”。 晚上忌闻猫头鹰叫。俗称其叫声预兆“一更火,二更丧,三更四更叫天光。” 小孩忌食鱼卵(俗称鱼籽),谓食之不识数;忌食未孵成禽的家禽蛋,如鸡,鸭、鹅等蛋,俗称“妄蛋”,谓食之不聪明。 建房时,房屋中梁(木剑)和房屋山墙(土剑)皆忌对着前面人家的堂屋大门和香火,否则会影响人家平安。前面人家的烟囱忌对后面人家大门。 四、衣食住行 衣 服装 民国时期,农民以自织的土布(俗称“家织布”)为衣料,颜色多为红、绿、青三色。夏天着裤头,肩披一条约五尺长的粗布巾。冬季上着棉衣,式样男为对襟,女多为大掩襟;下着扎脚棉裤,小孩衣服往往是兄弟相传,俗语说:“新老大,旧老二,补补衲衲是老三”。乡绅富豪夏穿洋布长衫,女穿旗袍、罗裙;冬着皮袄(质地为羊皮或狐皮),外罩马褂。春秋多以中山装、长衫和套裤为主。 建国初期,主要沿袭旧习,布料主要采用细平布、花布和哗叽等,后普遍流行卡叽、灯芯绒(60年代);涤确良、涤卡、毛料(70年代);呢绒、涤纶、尼纶(80年代)等。 颜色多为蓝、黄、灰、黑等,其中80年代的衣料色彩艳丽,花样繁多;式样主要有中山装、列宁装、军便装、西装、青年装、学生装、工作服、喇叭裤、牛仔裤(春秋);棉大衣、滑雪衫、羽绒衫、夹克衫(冬);冬类裙装、香港衫、衬衫、单裤(夏)等等。 鞋(袜) 清末民国期间,日常多穿土布鞋、草鞋,雨天多穿木屐板草窝子做的雨鞋或钉鞋(此鞋底部密钉铁泡钉,鞋帮密衲棉线,以桐油涂外表数遍,不渗水),少数富户着元宝口胶鞋。妇女多着自制的绣花布鞋。 建国初期沿旧习,后逐渐流行力士鞋、解放鞋、旅游鞋、球鞋、皮鞋(春秋),塑料凉鞋、塑料拖鞋、皮凉鞋(夏)、布棉鞋、皮质棉鞋(冬)。雨天穿浅、深筒胶鞋。80年代妇女多着高跟鞋和半高跟鞋。 民国时,城乡居民大多不穿袜子,少数穿口袋式套袜,男白粗布质,女黑布质。建国后,普遍着“丝光袜”、“棉纱袜”,80年代着尼纶袜。夏季时,城镇男着薄丝袜,女着长筒丝袜,农村大多赤脚,下水田劳动时有穿超过膝盖的长筒水袜,以防蚊虫蚂蟥叮咬。 帽 清代秀才、贡生、举人等戴官帽,以黑绸布制,上饰红色小球。 民国时期,乡绅戴“礼帽”,贫民戴狗头帽、四块瓦板鼓帽,富家子戴绣花风帽。妇女以花头巾扎头,老年妇女冬季戴包头,或戴青布巾。建国后,农村中老年人和孩子多沿旧俗,城镇居民及农村青年人多戴黄军帽、鸭舌帽、工人帽(春秋),棉军帽(冬)。 首饰(发型) 旧时,年轻女子用红毛线(又俗称“头绳”)扎辫子,式样为“榔头角子”,已婚妇女梳“粑粑头”、戴簪子、插头钗,其饰品银质居多,少数为金玉质。抗战期间梳“柿子头”,戴耳丝(即耳环,为金银质)。娇惯男孩左耳扎孔戴耳坠子(民俗称耳扎孔系破相能折灾),戴银手镯、脚镯、项圈等,佩长命锁。乡绅戴金戒指(俗称金箍子)。男性发型多为“平头”,后梳“西洋装”、“分装”。 建国后,年轻女子先流行梳双辫,后剪耳朵毛,其余皆沿旧习。至1978年后,理发运用护发、染发、烫发、吹发等技术,男女青年发型多样。但老年人发型依旧。与此同时,戴金银首饰之风在民间流行。 食 主食 民国时,贫家随季节而改变饮食。春季农忙时,多食野菜饭、粥;午收后,以水磨麦子“连麸捣”(即麸与面混合物,又称“驴叹气”)食用。农历七、八、九月多食籼米;农历十月份,以瓜菜、山芋为主食,俗语说:“镰刀上墙、家中断粮”。农历十一、十二月大多日食两餐,为菜饭或菜粥,俗称“糠菜半年粮”,少数富裕人家常年主食大米。建国后,县人普遍以籼米为主食,并佐以其他食品。午季时,以面粉制成馒头、粑粑、面汤、面条等食用;夏收后,以籼米和粳米混合磨制成米粉粑粑食用;秋收后,以糯米磨成元宵面、或以糯米蒸熟阴干后成阴米子食用;春节前以山芋或大米以特定方法熬制成糖稀分别配以“阴米子”、芝麻、黄豆、花生等制成各种糖果食用。 餐次 农村习惯早晚粥、中午饭。农忙时,下午于田间增吃一餐,谓之晚茶。城镇居民中年长者早餐有喝茶、吃早点的习惯。名早点有油炸巴巴、炒面皮、煮干丝、烧卖、饺子、各类包子、五香蚕豆、糍粑、油条、麻花、团子、方糕等等。其余早餐以烫饭、炒饭、粥为主,中餐煮干饭,晚餐多炒饭。 菜肴 农村以蔬菜为主,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,则宰杀家禽、采购荤菜。城镇居民在70年代以前,以素菜为主,辅以荤菜,近年荤素并重。 素菜有白菜、萝卜、菠菜、芹菜、包心菜、韭菜、茼蒿、苋菜、空心菜、花菜、芥菜、油菜、芫荽、莴笋、黄瓜,南瓜、冬瓜、北瓜、丝瓜、瓠子、菜瓜、西红柿、鸡心菜、胡萝卜、洋葱、茄子、辣椒、黄豆、扁豆、四季豆、土豆(马铃薯)、甘薯、红豆、蚕豆、豌豆、藕、蘑菇、银耳、海带、姜、蒜;豆制品有豆腐、千张、干子、豆腐果、豆汁皮(人称“皮子”)、皮棍(腐竹)、豆芽菜、豆圆、豆饼等。 荤菜有猪肉、家禽肉、牛肉、羊肉、狗肉、野鸡、鱼、虾、蟹、鳖、黄鳝、河蚌、螺蛳等。 地方名菜有挂炉烧鸭、清蒸鳜鱼、八宝鸭、八宝饭、醋肉子公鸡。 县人在日常生活中,尤其是冬季,喜腌制各类蔬菜、鱼肉、家禽、辣椒、生姜、香肠等食用。 住 住房 民国及建国初期,县境普遍居住土墙草房,没有窗子,厨房,不设烟囱。乡绅和城镇居民多居砖墙小瓦房,其中运漕镇街道建筑多为两层木楼房。60年代至70年代初渐兴土木结构的瓦房,但土墙草房仍占主体,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,城乡建房以砖墙瓦房和楼房为主。其造型美观,宽敞明亮,平房较常见的是五间,中间敞三间,两边各隔一间,名曰“明三暗五”,楼房一般为二层。每层三至六间不等。 建房 旧时,建房先请地理先生选择屋基地,定大门向并择吉日动工兴建,建国后此俗废。上梁前一天,亲戚朋友都来“祝贺”,届时,两旁柱上贴对联:“上梁喜逢黄道日,竖柱正遇紫微星”,同时,在大梁上挂红布,焚香放鞭炮,然后由木工上中梁,木工边作业边说好。房主先蒸一笼糯米饭或包子,寓“蒸蒸日上”之意。并撒喜糖让孩子们哄抢,以哄托喜庆气氛。上梁后,房主还要给木工包喜钱。 单位建房无此习。 迁居 旧时,迁居须选择吉日,一般以农历八日为安。于天亮前进行,取“越搬越亮”之意。届时先焚香,放鞭炮,后搬家俱,亲友皆来贺“乔迁之喜”。此俗今已淡化。 行 民国时,县人外出绝大多数是步行,少数富绅坐青布小轿或软轿子。运输货物以肩挑为主,少数利用小木船、送脚毛驴等运输工具。建国初期,基本上沿习旧俗,60年代后,乘坐汽车、火车、轮船等(此三者建国前虽已在境内出现,但数量很少,乘坐者亦少)日益增多。运输时以板车为主。同时,拖拉机、汽车等运输已出现。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,自行车逐渐在城乡普及。汽车客运中,国营客车普及;私营三轮车、面包车也发展起来,并与国营客车一起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。淮南铁路沿线居民则多乘坐客运火车,沿线有关单位多利用货运火车大规模运货。裕溪河、得胜河、清溪河等河的沿岸居民多利用机动水泥船载客运货。 | 巢湖蛋糕店: 含山县主要网站: 含山县邻近旅游景点: ·中国各省人口排名 ·中国各省面积排名 ·全国行政区划代码及身份证号前6位查询 ·全国各地车牌号对应地区查询 ·全国各地长途电话区号及邮政编码查询 ·中国各省市区简称一览表 |